饮食文化城市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故事戏剧文化
首页 文化戏剧文化

汉族曲艺曲种之一:西河大鼓的由来

2016-01-20 15:06:00作者:匿名第一星座网

大鼓书

  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,最初在西城根儿一带“撂地说书”,后来移进草创时期的说书棚,以书馆、茶社为主要演出场地,逐步发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,使许多演员在“书路”上不断提高,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,这样的结果,使一部分人弃唱改说,成为评书演员,如咸士章、张起荣、张树兴、赵田亮等。这些人改说评书以后,仍以原来鼓书的“书路”进行表演,一般来说缺乏评书那种细腻的描绘、知识穿插和对书情书理的评论,但却能以情节紧凑为长,也能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,与评书形成平分秋色之势。

  另一部分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,参加各种综合曲艺场演出,他们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础上,又向当时流行的京韵大鼓等鼓曲学习,运用西河大鼓曲调,演唱固定的脚本,在唱腔上加以丰富,提高了演唱技艺,演出于综合曲艺场。如往返京津的焦秀兰、焦秀云,从北京定居天津的马增芬、马增芳及王艳芬等,都在发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一定的成就。

  至20世纪30年代,在天津又出现了以赵玉峰为代表的“赵派”。郝英吉及其子女(郝庆轩、郝艳霞等)所形成的“郝派”。建国前后又有以马连登、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“马派”,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,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。

  【结束语】西河大鼓不断发展,逐步形成赵(玉峰)、朱(化麟)、王(振元)、马(连登、增芬)、季(德全)等流派,为西河大鼓的艺术发展开创了新路。“赵派”西河大鼓在北方广大城乡有一定影响,唱腔多借哼音,字郎韵圆,刚劲华丽,表白层次清晰,情理细腻,身段、架功动作借鉴于戏曲,又源于生活而创作运用,说、唱、作程式得当,形成独特的表演方法,鲜明的艺术风格。

您可能也喜欢:
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?
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?
皮影戏是哪里的艺术形式,皮影戏出自哪里
简单又不易的艺术:京东大鼓的由来

展开阅读
共有3条信息3/3首页上一页123
八字合婚八字精批十年大运测终生运

热门推荐

姓名配对测终生运测事业运合婚配对命格精批测终生运

综合测试

生日密码
生辰八字
称骨骨重
前世今生
生肖查询
生命灵数
黄道吉日
公历换农历
农历转公历
返回顶部